你必須很努力,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。
真的有「天才」嗎?世界這麼大,我相信天才一定是存在的,但我也相信,任何一個項目表現卓越的人,背後都是付出了極大的努力。我想很少、很少有頂尖人士會說自己的強大或是成功,是單純來自基因、運氣或是天賦。
NBA 名人堂選手 Ray Allen 是歷史上最偉大的三分射手之一,在去年 NBA 名人堂頒獎典禮上表示「我不相信天賦,我之所以能站在這裡,是因為我一生都勤奮訓練。」
Video Source : GYME FIT
或是 – 正因為自認比誰都努力, Ray Allen 最討厭媒體或球員誇他「擁有上帝恩賜的投籃天賦」,只要聽到有人發表類似言論,他一定不假辭色地回嗆:「上帝才不在乎我投不投得進球。祂沒有教會我投籃,教會我的,是我的努力。」
Source : NBA 三分球王不信天賦 淬煉造就完美
一萬個小時與刻意練習
幾年前有個很流行的名詞,叫「一萬個小時法則」,這個詞來自於《異數》一書中,作者 Malcolm Gladwell 提出了這個概念 –
“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,並非天資超人一等,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。一萬小時的淬鍊,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”。
Malcolm Gladwell,《異數》
也就是說,如果想要成為某個領域傑出的專家,至少要花一萬個小時的反覆練習,假以時日就能成為該領域的頂尖人物,例如音樂家、科學家、職業運動員等等。
「一萬個小時」激勵與啟發了許多人,在這個理論下,是不是天才,有沒有天賦並不是重點,只要相信在不斷的努力與堅持之下,透過一萬個小時的訓練就能成為專家,能不能投入大量的練習才是決定人們是否傑出的關鍵。
聽起來很合理,但是在另外一本《刻意練習》的書中,作者 Anders Ericsson 亦明確地指出「一萬個小時」實在過於簡化練習與訓練這件事情。
就像是我每天開車工作與來回,開車的時數也超過一萬個小時了,但我也並沒有成為出色的 NASCAR 賽車選手啊。Anders Ericsson 認為,
光有練習的「量」是不夠的,還必須兼具練習的「質」,才是決定成就高低的關鍵所在。
Anders Ericsson,《刻意練習》
因此在《刻意練習》的理論與邏輯下,在不懈努力的過程中,透過下面的方式,是效率最好、效果最佳的方法。適用於任何想要追求進步的人,以及想要超越顛峰,邁向卓越,成為某個領域的佼佼者
- 設定明確的目標,愈詳細,愈具體越好
- 持續挑戰與突破舒適圈
- 尋找教練,採用正確訓練的方式
- 教練及時提供反饋與修正
- 持續不懈的紀律
EMPOWER Unseen Hours
在 EMPOWER 引爆運動訓練裡,我們相信「訓練的價值」,我們相信「訓練的力量」,我們也相信持續與專注的訓練,配合正確的訓練方式,是提升選手(菁英選手、一般選手、學生球員、青少年與兒童)的關鍵。
今年 4/15 開始,我們針對台灣大專籃球菁英選手啟動了為期四周的籃球訓練計畫「Unseen Hours」,讓休賽季訓練,成為看得見的努力,邀請菁英選手參加,由引爆籃球訓練團隊制定訓練內容,幫助球員調整狀態甚至銜接轉型,以提升個人技巧及能力。
計劃名稱「Unseen Hours」,意指在比賽鎂光燈之外,球員為了加強及提升能力,在球場默默耕耘、不為人知的時刻。此名稱承襲自美國頂尖 NBA 訓練師、同時也是 Coach Brian 黃柏偉的啟蒙導師 Drew Hanlen,EMPOWER也期盼能扮演 Coach Drew 的角色,在休賽季期間為球員提供完整專業訓練。
連續四周的訓練,包括菁英選手、引爆教練、引爆工作人員全心的投入,總計投入超過 1000 個人時的「Unseen Hours」 ,並且在最後的對抗賽中完美結束,引爆也期望「Unseen Hours」能持續精進,並且能擴大訓練規模、與創造更強的訓練規格。
訓練名單
健行科大:林冠均
台灣師大:周桂羽、陳又瑋、蘇士軒
國立體大:林正
輔仁大學:曾祥鈞
義守大學:呂威霆
能仁家商:林彥廷
旅美球員:林庭謙
寶島夢想家:吳永盛、陳昱翰
台灣銀行:陳昱瑞
金門酒廠:周暐宸
對「引爆的刻意練習 — EMPOWER Unseen Hours」的想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