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的目標是努力下苦功。將你自己推到極限—無論在體力上、情緒上或精神上,從中得到的滿足感,就是你的獎賞。
我深信當隊上每個人盡己所能地努力下苦功,直到大家都感覺到那種滿足感的光芒,心中滿是平靜,那麼這個團隊就準備好應付任何事和任何人了。
接下來,勝利通常是自然、難以避免的事
John Wooden –《籃球讓我成為更好的人》
2019 年暑假 7 月 24 日到 7 月 27 日,球學 – Choxue 針對參與第一屆「球學聯盟 CXL」 各校的菁英選手,於台大醫學院體育館舉行了為期四天「球學訓練 CXT」,四天的內容很豐富,除了球場上的籃球訓練外,還安排了身體檢測、體能訓練、英文課、游泳課、教練講習、還有最後一天的球員論壇,活動非常非常的熱鬧。

引爆 EMPOWER 很榮幸有這個機會參與今年的球學訓練,並且由 Coach Brian 黃柏偉負責這次籃球訓練的課表,帶領著引爆籃球訓練教練團和選手們一起分站操作與執行訓練,連續四天的活動也於 7/27 四隊的最終對抗賽後,完美告一段落。

球學的使命是「讓運動成為教育的一環」,期望能用第一階段的「球學聯盟 CXL」翻轉亞洲運動與教育,團隊很積極地往這個目標前進,創辦人 Cheng 何凱成更是全身上下充滿了熱情與能量,這幾天的球學訓練中,我們彼此交換了很多想法,我們也在思考在運動與教育或是學業的這個題目下,引爆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和立場。
"小孩子說很喜歡你們的籃球訓練,吵著說要去,但我還是希望接下來我的小孩要以學校課業為重,所以我也很猶豫要怎麼選擇與安排,你們有什麼建議呢?"
開始引爆這兩三年,很多時刻大家都出門做事情了,只有我一個人在公司,常常都要接聽公司的電話,絕大多數都是家長們來電詢問籃球訓練課程資訊與內容,我也很樂意與家長們多聊聊,聊著聊著就聊開了,如果大致區分家長的詢問來電,大概可以分成三種類型:
- 第一種類型,小朋友對籃球有興趣(或是沒有打過),但是家長們希望小朋友應該養成要規律運動的習慣,更多元的均衡發展,或是團隊意識的建立,在了解訓練內容與方式後,會選擇加入各地 Team EMPOWER,或是訓練營,每周規律的訓練與每月固定的比賽。
- 第二種類型,小朋友對籃球有熱情,接下來想要加入學校代表隊或是想繼續精進與強化個人能力,家長們支持小朋友這樣的夢想,期望自己的小朋友可以接受更高強度的訓練,在了解訓練內容與方式後,會請我們安排籃球技術與體能強化的個人訓練。
- 第三種類型,小朋友對籃球有興趣,但家長們覺得自己的小孩沒有天賦,會產生遲疑與猶豫,或是對運動項目(不只是籃球)有著既定的防備心態,擔心投入時間運動會影響學校課業的發展。
我們常常會被問類似的問題:"小孩子很喜歡你們的籃球訓練,吵著說要去,但我還是希望接下來我的小孩要以學校課業為重,所以我也很猶豫要怎麼選擇與安排,你有什麼建議呢?"
我也接過一通電話是爸爸希望我們「停止催眠與欺騙小朋友,不要再發這些籃球訓練照片或影片,小朋友會被騙,吵著說要去打球,應該要讓他們好好念書」,並且希望我可以在電話裡直接跟小朋友說「訓練營已經額滿,沒辦法讓你參加」,最後我當然是斷然拒絕這個要求,因為如果答應了,引爆還要繼續做嗎……。

運動與學業,不應該是站在光譜兩邊二選一的單選題,更應該像是同時並存與論述的申論題。
引爆的使命是 EMPOWER every athlete to achieve more,幫助每位運動員實現更多,成就更大。而所謂的 athlete 運動員,不僅是運動菁英選手才叫做運動員,而是如同 NIKE 創辦人 Bill Bowerman 說的,“If you have a body, you are an athlete”,只要你有個身體,你就是運動員。
我們一方面的想法是,站在公司的立場,如果有更多學員報名參加引爆籃球訓練課程,絕對是熱烈歡迎的。
我們另一方面的想法是,從高度更高的目標來看,我們也期望能夠有更多人投入與參與運動項目,我們的認知是,當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運動,當漏斗的開口越開闊,對整個運動環境、基層發展、競技發展、菁英發展、產業生態、市場機會來說就是好事。當然,你不一定要選擇籃球,你不一定要選擇引爆,只要你開始加入運動的行列。
所以當家長在運動與學業中間遲疑與猶豫,或是開始對運動這項目採取防守姿態,擔心小孩會因為運動而影響課業的表現,我們總是感到許多無奈,因為我們認為運動與學業,不應該是二選一的單選題。
我不是教育方面的專家,不知道該提出什麼樣的論點,也不懂如何做研究去證明運動與學業是不衝突的,只能先從坊間流傳的資料,並且參照自己的經驗來感受運動與學業這兩件事情。

坊間的資料
其實有許多許多的資訊都說明了,運動是可以幫助腦部的成長,學習力也會提升,進而更有效幫助課業的發展,例如:
研究:愛運動的孩子更聰明 – 天下雜誌
運動除了健身,也能益腦。愈來愈多研究證明,愛運動的孩子,記憶力、整合力和應變能力也愈好。運動養成的團隊合作、忍受挫折、耐心、領導等特質,更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技能。要培養孩子未來競爭力,就從運動開始。
年級愈高運動愈少,如何「靠運動變聰明」? – 遠見雜誌
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John Ratey 在《運動改造大腦》一書指出,運動有益改善與提升健康、情緒與智力,透過運動能刺激腦幹,提供能量、熱情和動機,還能調節腦內神經傳導物質,穩定情緒,增進學習力。
許皓程教練所提到的零時體育計畫
運動可以提升「大腦神奇肥料」的含量,這種肥料有助腦細胞大量增生,還能幫助腦細胞發育成長、強壯。也就是說,鍛鍊身體的同時,也在鍛鍊大腦,學習力、記憶力和專注力都跟著提高。所以,「零時體育計畫」(Zero Hour PE),做過體適能運動後,大腦會進入最佳學習狀態,這時進教室上課,即使是最頭痛的學科,學習成效也會大大加分。
球學聯盟 – CXL
引爆的好夥伴 – 球學 Choxue,他們秉持讓運動成為教育的一環的理念,去年推出了第一屆球學聯盟 – CXL,即將開始第二屆。非常特別的是,為確保學生運動員的未來發展,球學聯盟實施嚴格的學業標準規範,球員必須到達一定成績標準才能夠出賽,開打後,球學聯盟 – CXL 裡面已經有好多好多選手的故事,證明了練習訓練、參與比賽、投入運作,並不會影響這些選手的學業成績。

自己的經驗
我是個普通的一般生,求學過程中花了很多時間在上課與考試,在課本與參考書周旋,在教室與補習班來回,在分數與排名上掙扎,學業成績普普通通,不過我很喜歡運動,國小打躲避球聯賽、高中打乙組籃球聯賽、大學打乙組棒球聯賽,競賽成績也不出色。
現在仔細回想求學階段,念了這麼多年的書,花了這麼多的時間,但是對於自己在學業上、課堂上的印象其實是很模糊的,我不太清楚到底發生過什麼事情,或是自己做過什麼事;不過我對於自己在學生時機,對運動這件事情的記憶與場景卻是很鮮明。
國小時,我記得我們躲避球隊去武功國小打友誼賽,結果連續三盤被剃光頭,第二天早上練球時,大家全部窩著,緊緊相依地躲起來不敢走進到操場,深怕被教練責罵。
高中時,我記得我們籃球隊剛成立沒多久,學長畢業後大家繼承球衣的那份感動,然後一起刻苦練球,想要有一番作為,結果地區預賽,在自己的主場被擁有劉孟竹、陳建州的東方工商血洗四十分,徹底夢醒。
大學時,我記得我們棒球隊每年的暑期集訓,頂著大太陽練球,兩三天後就開始手痛、腳痛、皮膚痛,暑訓結束前,每個隊友都變黑炭,而在比賽時,休息區內的每個人全身都是擦勞滅的味道。

勝負之外的事
如同許皓程教練在籃球教會我的事情提到的「籃球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件事,帶給我的真的不只是勝負而已,還教會我許多事情」。我們想要表達的是,在學生階段均衡發展的成長過程中,其實運動與學業真的不應該是二擇一的選擇題,而是兩者都需要論述與努力的申論題。
去年引爆暑假籃球訓練營進行第一天的訓練,某一地 13 – 15 歲訓練梯次結束後,有位小朋友的情緒明顯是很不滿意的,並且開始對媽媽生氣,我和小朋友多聊了一下,了解小朋友對訓練的強度是不喜歡的,對比賽隊友的安排是不滿意的,整體而言沒有達到他的期待,我承諾我們會調整,不過小朋友講到激動處,有一段著實讓我嚇了一大跳,他說「我想練球,我想要變強,要不然我就沒有機會打 HBL,我快沒有希望了。」
我可以感受到小朋友真的、真的很喜歡籃球,很想要變強,但我不希望目前是國中階段的他,把打 HBL 當作籃球道路上唯一的答案,因為沒有打 HBL 就放棄了籃球。我指著在場上練球的系隊大學生,我對他說「現在在場上練球的這些選手,他們應該也不太可能被選成中華隊國手,但是他們沒有並放棄籃球,而是持續實踐對籃球的熱愛」。小朋友似懂非懂,不過第二天他就再沒有來參加了……。

NCAA 傳奇籃球教練 John Wooden 在《籃球讓我成為更好的人》曾經說過「我們的目標是努力下苦功。將你自己推到極限—無論在體力上、情緒上或精神上,從中得到的滿足感,就是你的獎賞。我深信當隊上每個人盡己所能地努力下苦功,直到大家都感覺到那種滿足感的光芒,心中滿是平靜,那麼這個團隊就準備好應付任何事和任何人了。接下來,勝利通常是自然、難以避免的事。」
引爆相信「喜愛,就是最好的天賦」,因此學習籃球的過程,也許才是更重要的事。不應該偏廢教育與課業,在學習籃球的過程中,如果小朋友能在其他面向有所提升,包括學業、體力、專注力、學習力、溝通力等,能夠因為籃球而成為更好的人,成就更好的自己,那麼就算不會進校隊,不會打 JHBL,不會打 HBL,不會打 UBA,不會成為籃球國手,但學習籃球這件事情就值得肯定了。
近期台灣的籃球環境與發展遇到了非常多挑戰,好消息是台灣有許多有志之士和專業人士都已經捲起袖子,貢獻己力,像是 台灣籃球十字路口,自己籃球怎麼救?。而「球學訓練 CXT」正是從其他的面向幫助改變台灣的籃球、提升台灣的運動環境的一個證明。
球學的「讓運動成為教育的一環」題目很困難,理想性非常高,不過套句 Cheng 說的「就是因為很困難,才需要我們大家一起做啊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