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一月 ,全球悼念 NBA 傳奇球星 Kobe Bryant 墜機身亡同時,企業界和學界也痛失一位管理大師。1997年出版《創新的兩難》一書轟動全球的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生(Clayton Christensen)因為治療淋巴癌引起併發症去世,享年67歲。
20多年來,這位「破壞式創新」教父的理論深深影響各行各業,尤其是矽谷。
大師病逝的噩耗傳出,科技業從創辦人、執行長到知名投資人紛紛在網上表達哀悼。
「他對我的影響非常大,」Netflix 創辦人海斯汀告訴媒體,「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他的著作。」
身高6尺8的克里斯汀生,不僅是重量級商業思想家,也是虔誠的摩門教徒,近年關注焦點從企業轉到人生議題,在《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》一書中,將企業理論套用於生命的深刻省思,提醒世人如何正確地經營人生。
與病魔纏鬥多年,儘管身體日益衰弱,他始終正向積極。2017年,他回到家鄉鹽湖城參加西部州長大學畢業典禮,拿著拐杖,語氣緩慢地分享成功解答和人生領悟:
在準備今天的致詞時,我發現我跟你們有不少共同之處。
我在鹽湖城西北區的玫瑰公園附近長大,從公立西部高中畢業。
38歲時,我失業了,但家裡的4個小孩需要我提供更好的照顧,因此我重回學校念書,希望以教學作為新職業。而你們都是在職人員,在大學就讀期間,同樣也負擔著扶養家庭的重任。
我自己非常感恩能夠回校進修,後來找到更好的工作養家,所以我們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。
今天,我想談的是人類視野的狹小(smallness)和遠大(big-ness)。作為管理學者,我的工作是針對某些尚未解決的問題、謎團和悖論,盡力找出解答。其中,我一直很想解答的一個問題是,為什麼成功如此難以維持?
成功為何難維持:視野太狹小
縱觀商業發展史,許多曾被認為無懈可擊的成功企業,往往在10年、20年後落入中段班,甚至墊底。所以我想知道,究竟是什麼因素,讓公司和個人都難以維持成功呢?
後來我得出一個奇特的結論:導致成功企業或個人步上失敗的原因,是他們的視野過於狹小,只看到那些大型的、成功的個案,想要有樣學樣,但最終證明,只有從小處開始下工夫的企業或個人才會獲得真正的成功。
舉個例子。幾年前,一家叫做紐可(Nucor)的公司在猶他州設立了工廠,開車從鹽湖城往北走就會看到。這是一家以新技術熔鑄回收廢鋼的鋼鐵廠,早期專門生產用在鋼筋混凝土裡的鋼筋。
另外,在猶他州還有一家知名的鋼鐵廠,就是美國鋼鐵公司(US Steel)。當年,他們對於紐可這種小鋼鐵廠和熔鋼的新技術不屑一顧,認為紐可做的是低階、低利潤的鋼筋,在他們眼中,這個市場毫無吸引力。
紐可從低階鋼筋出發,開始生產小型鋼品,而且做得愈來愈好,產能也不斷擴充。但即使這樣,美國鋼鐵依舊不當一回事,寧願從這塊市場抽身,去投資其他利潤更高的產品。結果到今天,紐可以底層市場作為成長平台,取得了巨大成功,從一家小鋼鐵廠晉身全美龍頭。
第二個例子,是豐田。我念高中和大學時,豐田開始進軍北美市場,當時推出的車款並不是凌志(Lexus)這種高價車,而是很普通的可樂娜(Corona)小車,他們的策略是生產一款經濟實惠的汽車,讓許多底層市場的人(包括大學生)也買得起。
低階市場的破壞式創新
但是,當豐田從低價房車開始進攻時,通用汽車卻做了一個短視的決定,讓出這塊市場,去生產更有利可圖的大型車,即使看著豐田一步步往中高階市場進逼,仍然不以為意。於是,豐田從可樂娜、卡羅拉、特色兒、凱美麗、紅杉等車款,一路升級到凌志,等到通用和福特等美國大廠驚覺不妙,為時已晚。
這就是我所謂人類視野的狹小,覺得自己必須比別人更優越,才會成功。
我認為,看待人類還有一種更好的方法:或許我在某個階段確實比別人更厲害,但關鍵在於,我要能夠看出別人也想成長,也想變得更好。
這是一種截然不同的角度,會讓我們把看待人類的視野擴大。
有些人也許比我們更厲害,懂得更多,但並不是一直都這樣的。每個人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,有些人可能比我們學得早,但如果他們學到了,我們同樣也可以學到。
我們必須把成功看成是一種動態、而非靜態的過程,即使我不能做到某件事,那也不意味我的一生都會變得平庸。相反地,這只是給了我學習進步的機會。
從與人互助中變得更好
我在38歲開始學習做研究、當老師,你們在這年紀時,應該也已經學到如何當會計師、護理師、工程師和商業人士。
如果能把成功看成一種動態過程,把一生的時間用來做到更好,那麼你們將以許多方式造福人類。
人類應把視野放大的另一個重點,是學無止境,且學習不單是為了讓自己精通,我們還必須相互教導,因為在教導同時,我們也在學習。所以對組織來說,從這裡可以找出一種重要的商業模式:讓人彼此互助,變得更好。
這也是上帝對人類的看法。上帝並沒有預見到,我們之中的某些人會受困在底層,無法獲得成功,而其他人卻能靈活地向上流動,這根本不是上帝的初衷。在祂眼裡,我們都可以變得像祂一樣,因為祂已經將這種潛力賦予了我們每個人。這就是為什麼不斷學習對人類如此重要的原因,祂期待我們都能知道祂的所知。
從我身上穿的學位服顏色(紅色)可以看出,我來自傳統的高等教育學府哈佛大學。這是一所好學校,我很感激能在那裡任職,但老實說,我們學校的視野是狹小的,因為你的GRE分數,決定了你能不能進入哈佛。
傳統的高等教育用分數來判斷哪些學生有資格就讀哈佛、史丹佛和耶魯等名校,我們靠的是分數:分數更高,就表示我們比別人更好、更厲害。然而,這絕對不是遠大的視野。
在美國,我所知道的大學幾乎都有這種眼光狹小的問題,但有一個例外,那就是你們,西部州長大學。你們所做的每件事,都是以放大的視野來看待人類,每件事都是動態的,人們可以來這裡終身學習,所以很多人都能跟我一樣,選擇從事不同的職業,即使中年換軌,也能讓家人更幸福。因此,我衷心地祝賀和感謝在座的許多人,他們為建立這所出色的大學付出了巨大的努力。
上帝衡量我一生的方式
我始終認為,由於人類的心智有限,所以我們需要數字,需要把所有事物彙總起來,才能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。但上帝擁有無限的心智,祂不需要把我們視為數字;上帝的眼中,只看到人。
所以,當我死去,接受上帝面談的時候,祂不會跟我說,「天呀,克雷頓.克里斯汀生,你是鼎鼎大名的哈佛商學院教授,」而是直接問我,「克雷,你還記不記得,是我讓你經歷這樣的人生處境嗎?我們來談談,你在這一生當中,做了哪些事情來幫助身邊的人變得更好;還記得我給了你5個好孩子嗎?說說看,你如何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人……」
我知道,我每天都需要找機會幫助那些與我一起工作和學習的人,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人,因為這是上帝衡量我一生的方式。
文章來源:天下雜誌